閱讀:
信網12月27日訊(通訊員 陳睿 張予寧 記者 杜杲燃)
2月3日,市北區跨省通辦開出首單;
2月24日,市北區首家獨立設置互聯網醫院成功落地;
5月28日,市北區第一家孵化園搭乘集群企業“極簡模式”的快車完成注冊;
6月29日,RCEP青島政務服務中心正式“開門納客”;
7月27日,市北區企業服務協會成立;
11月16日,青島市提升基層政務服務能力暨政務服務“一網多中心”現場會在市北召開......
營商環境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原生動力,站在服務企業、群眾的“最前沿”,市北區立足“用戶思維、客戶體驗”,打造RCEP青島政務服務中心,先后推出“跨域通辦”“一事全辦”“一業一證”等一系列創新舉措,助推RCEP創新試驗基地新發展,助力企業享受RCEP落地“紅利”。
市北區行政審批局創新推進“133”行動,奮力抓改革,聚力優服務,從政府的“供給側”向企業群眾的“需求側”轉變,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。
“在市北,北舒心”實現政務服務“全天候”
效率體現作風,黨風促進政風,政務服務是代表黨和政府形象的窗口。在市北區行政審批服務大廳,一名名工作人員“站相迎、笑相問”,用規范的服務禮儀和為民服務的初心擦亮著“在市北,北舒心”的窗口新形象,“延時服務和“雙休日不打烊”實現了政務服務“全天候”。今年以來,市北區行政審批局把“內強素質、外樹形象”作為改進作風的著力點,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改進作風的突破點,通過“訪、查、改、提、優”窗口專項行動、“業務服務提升月”窗口人員“大練兵”活動打造“規范、高效、廉潔、便民”的政務服務環境,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;為增進政企互融共通,市北區行政審批局深入踐行“一線工作法”,成立了5支企業服務小組,開展“企業大走訪”,把通俗易懂的“白話指南”送到企業手中,召開了50 余次企業座談,對160余家重點項目開展“定制式”服務,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、堅實的營商土壤。
“區內、國內、國際”三條工作主線推動行政審批國際化、智能化、便利化
RCEP試驗基地建設為市北區掀開了新篇章,市北區行政審批局圍繞老城區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任務和時代課題,融入開放發展大局,助力全區“1+6+N”產業載體支撐體系建設,以服務“區內、國內、國際”三條工作主線,進一步整合優化政務服務資源,擘畫全域一體化辦理的政務服務新藍圖。
面向區內,打造政務服務“一網多中心”,提升發展要素集聚能力。在對郵輪母港片區、中央商務區等地進行摸底調研的基礎上,市北區行政審批局整合拓展陣地,破解“網點布局”難題,依托信息化手段,創新推出“政務+園區”“政務+樓宇”服務模式,以多中心點位激活了營商環境一盤棋。11月16日,青島市提升基層政務服務能力暨政務服務“一網多中心”現場會在市北召開,六家政務服務分中心完成授牌,政務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基層的“末梢”,來到企業群眾的身邊。以RCEP政務服務中心為例,該中心可辦理50余項市級權限業務和190余項區級權限業務,幫助企業充分享受RCEP在貿易便利、投資便利等方面帶來的開放紅利,利用各類貿易協定疊加優勢,為企業提供“一站式”的行政審批服務,打造了RCEP框架下市區協同辦公的新場景。
面向國內,推進政務服務“跨省通辦”“全省通辦”,不斷延伸政務服務鏈條。市北區行政審批局打破地域壁壘,根據招商服務中心的設置方向,分別向京、滬、深、渝等重點地區增設幫辦代辦服務,在全市率先設置政務服務“異地通辦”專窗。今年2月,市北區行政審批大廳“異地通辦”窗口收到了來自上海的戴女士在市北區辦理公司設立登記的申請,“異地通辦”服務專員第一時間為戴女士提供“一對一”的申報指導,1天時間即為其辦理好跨省業務,并將企業營業執照和公章免費快遞到戴女士的手中。目前,市北區行政審批局已形成191項“全省通辦”事項清單和58項“跨省通辦”事項清單,與深圳、濟南、威海、臨沂、濱州、菏澤等地多個省內外地市簽署“跨域通辦”協議,進一步擴大了市北跨域通辦的“朋友圈”,暢通了企業發展的“快速路”。
面向國際,助力RCEP創新試驗基地建設,建立國際化政務服務體系。在RCEP的東風下,依托青島百年老港優質資源,針對新航運、新貿易、新金融等產業,市北區行政審批局全面實施“政務服務國際化提升工程”,打造營商“軟環境”,圍繞企業引進、落地、發展整個生命周期,依托駐外企業為代辦點,以幫辦代辦為主要方式,提供專業化、國際化、全周期的政務服務;激活發展“硬實力”,完善行政審批大廳多語種服務標識設置,印制多語種服務手冊,錄制中、英、日、韓等多語種異地申報業務的操作流程演示視頻,配備多語言的智能翻譯機,為外商提供便捷的政務服務,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RCEP帶來的發展機遇。
打通三條輔路,實現政務服務“放”出活力、“管”出公平、“服”出便利
市北區行政審批局用好用活“行政”和“市場”兩只手,深入貫徹“生態思維”“平臺思維”,實現信息交流平臺化、市場行為規范化、政務服務精準化的目標,打造營商環境優、依法行政實、政府誠信佳的“市北模式”。
試行“行政監管+行業自律”結合的創新管理模式。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源泉,為尊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推動政府職能轉變,今年7月,市北區行政審批局牽頭成立市北區企業服務協會,進一步梳理了“企業需求清單”和“政務服務清單”,由協會匯總轄區內企業的發展情況及服務需求,為政務服務“出題”“點菜”。市北區企業服務協會發揮行業服務、行業管理、行業自律的功能,規范市場行為,搭建合作平臺,多次組織開展科創活動、走訪活動、公益活動,架起了“共享”和“共治”的連心橋,讓政府第一時間聽到企業的心聲,讓惠企的政策第一時間傳遞到企業的手中。自成立以來,已有73家企業加入協會。
推行“承諾制+容缺辦”的信用審批改革。為進一步拓展信用場景新空間,市北區行政審批局拉出事項清單、明確落實標準,構建標準公開、誠信高效、審管結合的信用審批新模式,為符合條件的守信主體在申報材料不全的情況下提供“告知承諾”“容缺受理”等便捷服務,推出73項告知承諾事項,現場減免材料53份,超過57個事項可以容缺受理,實現政務服務領域證信、管信、用信從無到有的轉變。
暢通“全覆蓋+全流程”的雙向交流渠道。市北區行政審批局在大廳各服務窗口設置了評價器,同時研發了“碼上辦事”評價系統,為22個街道辦事大廳配置了評價二維碼,構建了“一箱一窗一線”反饋機制,線上線下持續拓寬評價渠道,增加數據歸集量。“全覆蓋”的評價系統暢通了群眾的表達渠道,“全流程”的跟督機制倒逼服務提質增效,自“好差評”評價系統啟用以來,共收到來自企業群眾的18萬余條評價,好評率99.99%,整改滿意率100%,真正實現“以評促改”“以評促優”,切實評出政務服務“好作風”。
[來源:信網 編輯:光影]12/30 09:59 / 地鐵新生活
了解一下“最短路徑”是什么?兩站之間,若有多條地鐵換乘線路的,無論乘客實際是以怎樣的路徑到達目的地,地鐵均以兩站之間乘車里程最短的那個路徑來計算費用。
12/30 09:11 / 半島都市報
11月30日回復函發出之后,一份《關于香山美墅修剪問題的專家意見》在小區居民中傳開,文中稱“由于修剪作業人員不夠專業,在個體操作上存在不足,造成業主擔心和不滿”。
12/20 09:51 / 青島早報
眼下新能源車技術日漸成熟,駕乘體驗甚至超過傳統燃油車,而且用車成本會更低,但充電難依然是阻礙新能源車發展的最主要問題。